close

這幾個月來,智慧型手機市場起了很大變化,昔日的股王宏達電如今股價軟軟趴在地上,不過是兩年光景,蘋果依然是霸主,而三星已經席捲市場直接撼動蘋果地位。因此,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寫了一封信給內部員工,信裡面提到重要一點:破除嚴重的官僚體制,才能重返榮耀

 

 P8261488  

 

這個觀點我想大家一定會拍手叫好,以下這個場景一定不陌生:熬夜寫出的企劃書,到小主管那邊先躺個幾天,等到想起來又改個幾天,到大主管那邊再躺個幾天,討論時大家先幹一架,倒楣的小螺絲釘再熬夜重寫,結果寫得太好,又被其他部門幹一遍,然候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。最後,大老闆在催,草草交差,結果預算書上寫著要花不少錢,這件事情再一次不了了之。

 

這反映什麼?反映出其實任何企業最大的對手是自己,不是競爭對手。內部管理角力問題往往忽略對手早已在市場攻掠城池,當企業部門還在民主投票的時候,有些領導者早已號令千軍萬馬,一路向前衝。你可以說這樣的領導者冷酷獨裁,但是賈伯斯和郭台銘的故事早已傳遍街頭巷尾,被當作神來拜。(喔,別誤會有哪間公司多民主,每家公司都是真獨裁,假民主。只是有能力的獨裁者才能整合各方角力),所以看年薪幾百萬的主管經營公司值得小螺絲釘作筆記練功。

 

 

股市是經濟的領先指標、股價卻是一家公司的落後指標。

 

當股市一路向上時,現實的經濟情況可能未脫谷底,但是反映整體信心是上升的,表示對未來經濟樂觀。但一家公司的股價突然產生變動時候,通常在消息面出現時,往往是末班車的訊號,等待最後一隻老鼠上車。一窩蜂的搶股票或丟貨。公司的好(壞)情況其實已經持續好一段時間,該下車的、該上車的都已經卡好位。

 

有感於筆者的前公司近日在股價有些許動盪,任職那段時間又有很多機會近身觀察高階主管的思維與作為,有小小雜感,不吐不快。一家成功或失敗的公司,員工其實早知冷暖,風吹早動一點都不會意外,而往往最意外、後知後覺的的可能就是位置越高的主管們,因為主管總是和我們想得不一樣。

 

我待的這家公司,在業界號稱是電子通路的老三,但是老大或老二都不陌生,因為行銷廣告非常成功,街頭巷尾的據點布局也媲美24小時超商的便利,所以在股價和店數遠遠領先老三

 

老大、老二、老三之間同質性很高,第一,不是集團化布局,而是一個代表人物起家。第二,都專注通路,少有多角化經營(老大從代工起家,但是讓他真正有賺錢的是通路)。第三,賣得東西大同小異,消費者可以很輕易的比價。

 

問題來了,在一樣的土壤長大,為什麼大細漢差這麼多?太複雜的理論我不贅述(我也說不出什麼太偉大的大道理),但是作為高階管理者旁邊的打雜小弟,倒是可以分享一些近身觀察,也作為公司經營的小小筆記。

 

通常一家公司失去競爭力,往往是該花的錢不花,不該花的通常由幾個人決定,其他人都插不上手。通路業那些錢一定要花?至少行銷預算不能省,通路業者最重要的就是賣東西,而不是製造東西。

 

那我觀察的老三,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

 

1.行銷需要突圍

 什麼是行銷?我個人簡單理解就是是企業與顧客的互動關係。企業如何賺錢?不外乎就是營業額-進貨的成本-管銷的成本-行銷的成本=獲利。簡單說,誰能夠在成本上進行管控,可能獲利就越高。但是賺錢有這麼簡單嗎?當然沒有。行銷可以不用花大錢,但是一定要別出心裁。重點在於用心體貼消費者的感受。

 

 我在職的時候觀察到ㄧ個現象:老三為什麼連最簡單的行銷媒介(DM、網站、購物網….等)總是又擠、又亂、又醜、又看不到重點?我想因為想傳遞的資訊太多,多到想要傳達什麼訊息都要拿放大鏡來找,(至於為什麼會多,因為這些行銷媒介又當作廣告賣給廠商來降低行銷的成本。)

 

 這種做法沒有什麼不對,但是看到這麼爛的行銷媒介,連自己都沒有辦法吸引自己,如何讓消費者買單?(最好笑的是,我前老闆自己可能也知道這個問題,他很喜歡考員工問題,卻往往沒有化做策略與作為促進公司的競爭力。)

 

 行銷預算基本上省不得,當大家賣得東西都一樣,形象與價格競爭力絕對是優先要素。買東西是一種複雜的消費心理,再次強調行銷不一定砸廣告花大錢,但是要找到接觸點,這就必須仰賴人才集思廣益,但弔詭的是,在這裡永遠無時無刻都在逼走人才。(至於為什麼,後面會另外行文探討)

 

 當老大老二不計代價砸廣告,先置入企業形象在消費者腦海中,連結潛在需求,再激發需求。這種簡單的廣告理論,多說就是瞧不起大家的智商,偏偏我前老闆太低估廣告行銷帶來的效益,導致現在企業形象完全沒有識別度。

 

 再者,行銷廣告是要花錢的,而且要老闆先拿出錢來花,至於能賺多少錢又是個未知數,當內部還在為了廣告費用進行無謂的討論與角力時,消費者已經到對手那把東西都買齊了。

 

 我的前老闆有一套獨特的行銷理論,發明一套很有愛心的行銷消費理論,想要進行市場形象區隔,但是成效始終欲振乏力。仔細想想其實是違反自利的人性,(馬須落的需求層次提到,要先滿足生理層次才會滿足心理層次,所以行善無法假於他人之手),消費與做善事是不同的思維邏輯,我可以出於做善事的思維買喜憨兒基金會的麵包,但是我不會要求品質要跟吳寶春一樣。但是我買平板電腦,價格一定要比別人便宜,因為你是營利事業,賺錢是你的責任,滿足客戶是你的天命,至於要不要回饋社會,可以視獲利決定,彼此不衝突,也滿足每一個人。聽不懂沒關係,他講的道理我到現在也想不透。

 

待續..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食矜不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